赶海中"挖"真金白银 海南渔民如何将"赶海热"变现?
2022年06月30日 15:07 来源:南国都市报

游客在潭门赶海。记者 曹志 摄

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渔民专业合作社正尝试将生态赶海打造成休闲渔业项目。记者 曹志 摄

  线上“云赶海”的火热,为线下赶海体验游引来实实在在的客流量。渔民转型做博主,注定只是少数人的尝试,对大多数渔民而言,发展赶海休闲渔业是更为靠谱的选择。如何把一时的“赶海热”培育成产业?如何减轻无序赶海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潜在的安全隐患如何规避?海南渔民正在探索走出新时代“靠海吃海”的生态发展新路子。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现象

  赶海从线上火到线下

  今年6月,琼海潭门迎来几次大退潮。在赶海爱好者眼里,这无异于一场狂欢。

  傍晚时分,潭门南截坡东面的海边,海水退开岸线数十米远,露出大片滩涂。暮色渐沉,人们奔着海滩来,一盏、两盏、五盏、十盏……岸边亮起的头灯星星点点。潭门本地的渔民、居民,外来的打工者、游客,拎着水桶、网兜,手拿夹子、铲子参与到这场“寻宝”游戏中。

  “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潭门赶海的视频,觉得挺有意思,趁着周末来玩玩。”6月19日傍晚,海口市民王先生和朋友忙活了大半个小时,抓到了七八只螃蟹。

  “小螃蟹抓回去煮粥,可鲜了,小时候我妈常做给我吃。”在王先生看来,赶海的乐趣中,吃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和伙伴一起合作寻找,与鱼虾蟹“斗智斗勇”的野趣。

  南截坡附近工地的一群工人下班后结伴来赶海,当记者遇到他们时,这个赶海小团队已小有收获。几条小鱼、三五只虾,几只螃蟹在桶内游窜,桶底还有一些海螺。

  “今天捞得算少的,傍晚在沙滩上挖了半天,挖到的螺就这么点大。”其中一位工人摊开手,六七个小海螺躺在掌上。

  实际上,海南的赶海热不仅在琼海潭门一处,打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常会看到网友分享在海口、文昌、陵水、昌江、临高等地赶海的经历。部分旅行社从中看到商机。记者在飞猪、携程等平台上搜索发现,一些旅行社提供赶海体验的旅游产品,价格从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利好

  休闲渔业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赶海的热度从线上火到线下,这能否成为一个新产业?渔民能否从赶海的体验游热潮中分一杯羹?

  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这几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这一方针,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产品业态转型,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其中,休闲渔业就是要将渔业和旅游观光业相结合,赶海体验游正属于这一范畴。

  2019年9月,海南发布《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打造集吃、住、行、游、教、购于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链布局作出规划。据近两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中国水产学会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海南省的休闲渔业产值站上10亿元的台阶,居全国第12位,到2020年,海南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6。

  从产业发展前景看,休闲渔业前景向好。据《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1)》分析,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业受冲击严重,游客数量和人均花费“双下降”,与之相比,休闲渔业全年接待游客降幅不大,人均消费支出反而略有增长。因受疫情影响,周边短途游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休闲渔业将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刚需”。

  问题

  环保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大环境虽然总体利好,但作为休闲渔业的赶海,目前在海南仍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一些关键问题仍有待解决。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海南推动渔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是底线。

  如何才能在赶海的同时,兼顾环境可持续发展?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总监李劲松认为,首先应慎重选择赶海的地区,能赶海的区域都属于滩涂湿地,需要避开保护区、重要的水鸟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其次,应控制赶海收获的数量,不能竭泽而渔。再次,捡拾生物的大小规格上,应“抓大放小”,避免影响物种繁殖。此外,选择赶海工具也应慎重,更提倡徒手捡螺贝,将对滩涂生态的影响降至最小。赶海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不要留下垃圾,误抓保护动物更应及时放归。

  “适合赶海的地方多为海边泥滩、岩滩,砂质海滩并不适合。栖息在滩涂上的生物,除了海里的动物,还有许多水鸟,人类赶海活动多了,就会减少鸟类赖以生存的饵料来源,所以适度很重要。”李劲松还专门提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们赶海大多抓到的螃蟹都还小,并不提倡抓回家食用。

  但事实上,现在海南的各种赶海体验活动多是市民、游客的随机、自发行为,难以对其进行规范,是否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赶海,更多依赖市民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自觉。

  除了生态,安全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25日,文昌就发生了一起因赶海引发的安全事故。当天凌晨,有4人在东郊镇曲客港附近赶海抓螺时,被海浪卷走,2人获救,1人遇难,1人失踪。

  尝试

  潭门渔民探索赶海+科普游

  要解决无序赶海潜存的问题,将赶海打造成规范的体验游项目,引导游客了解赶海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许是个好路径。潭门已经往这方面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

  2019年,在潭门镇排港村,十几名当地渔民成立了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渔民专业合作社。去年5月,合作社打造的潜捕赶海体验基地对外营业。赶海体验游,是基地的一个亮点项目,但至今尚未正式上线。

  “因为我们的赶海项目筹备,是从养贝开始做起的。”合作社成员之一、排港村村民吴淑显说,合作社希望能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赶海体验,所以项目筹备前期,合作社请来了厦门大学底栖生物专家刘毅博士,对潜捕赶海体验基地所在的海域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投入数十万元购买适宜当地海洋环境的贝苗,陆续投放养殖,定期监测贝类生长情况,期望这些丽文蛤、七彩贝等贝类长成后,不但能成为游客赶海的战利品,也能成为改善周边海水环境的好帮手。

  不过,潜捕赶海体验基地,离游客可以免费赶海的海滩仅有一河之隔,如何能让游客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

  除了把赶海与出海潜捕等项目捆绑打包,丰富游客体验,为游客的赶海所得提供烹饪加工等服务外,以知识科普为特色的亲子游是合作社瞄准的核心市场。

  “我们和智渔合作,将专业机构的知识与潭门祖辈传下来的渔民智慧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既生动实用又‘接地气’的科普。”吴淑显说,让游客体验赶海时,不止收获一桶海鲜,还能与孩子一起掌握科学赶海的方法,了解海洋、探索发现海洋生物的乐趣。与此同时,当地渔民也能获得工资收入,从生态赶海中获益。

  在打造赶海品牌上,潭门多年来也在不断探索。2015年,琼海打造潭门赶海节,深度融合渔民传统生活元素,通过祭海仪式、渔民技能比赛、千人赶海寻宝、海鲜盛宴、沙滩音乐会等活动,让渔民的老传统焕发新魅力。

  潭门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学强表示,潭门将继续大力扶持休闲渔业发展,打造赶海这一旅游文化名片,为潭门渔民“上岸”开辟致富新路。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