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昌江—正文 分享
海南阔步新征程 | 昌江: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07月07日 15:06  来源:海南日报

  昌江: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红色黎乡山海情 绿色发展新时代

七叉镇宝山村梯田木棉景观已成为昌江的一个知名旅游景点。

  6月19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道隆村一棵有12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下,陈少芳老人坐在石墩上乘凉,静静地看着面前犹如绿色画卷的美丽乡村图景。

  “那时这里还是荒山野岭,还没这座桥,是一条水沟,日本鬼子的车开不过来,就让我们村的村民找来木板帮他们搭桥,车过桥的时候翻了,就赶村民下水帮他们抬车,看谁不出力就打谁。”闲聊中,今年85岁的陈少芳说起革命往事。

  陈少芳的奶奶、叔叔、哥哥等多位亲人被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作为革命先烈后人,他追随四叔陈辉的革命理想,参军入伍,光荣负伤致残后才回到地方工作,退休后就住在道隆村革命英雄纪念碑旁边,日夜守护着这块光荣的土地。

  陈少芳表示,如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身处欣欣向荣的山海黎乡——昌江黎族自治县,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我们如今幸福美好生活而牺牲、受伤、奋斗的老党员、老前辈们。

  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希望昌江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担起肩上的责任,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拿出“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贸港的各项工作要求在昌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昌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

  从艰难求索到党的坚强领导

  “最近我到昌化镇旧县村等地方宣讲党史,分享昌江本地的红色历史,村民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强烈的爱国爱党情怀。”昌江文联主席庞大海说,昌江是一块红色的光荣热土,而昌江党组织的发展和成长之路,也让昌江本地人更深刻领悟到“共产党为什么能”。

  在革命年代,昌江的共产党组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哪些光辉事迹?

在叉河镇排岸村,村民和游客在稻田里对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到琼崖,点燃了昌江人民的革命火焰。县里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在艰难求索中宛如看到曙光,纷纷投入党的怀抱,组织领导全县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潮。

  1926年6月,在符倬云、史丹等人的领导下,全县组织农民协会20多个,会员1800多人,开办短期农会骨干训练班和农民妇女识字班,开展破除迷信活动,收缴道具,禁止求神拜鬼,发动农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

  随后,昌江共产党员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教育进步青年,激发爱国热情,为创建昌江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1936年7月,中共琼崖西南临委重建。杨启安、陈克文、马白山等革命者精诚团结,内外合作,努力工作,发展党员,组建农村基层党支部。

  1937年8月30日,中共昌感县委成立,从此昌江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组织敌后武装,配合琼崖纵队,对日军展开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这一时期,同日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在打击敌人同时,坚定了人民的抗日意志和必胜信心。

每年春天,众多游客到昌江骑行赏木棉花。

  抗战胜利后,在中共南区地委的领导下,昌江的党员群众积极为反专制独裁和民族解放作斗争。1949年3月,琼崖纵队发动了以琼西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春季攻势,由琼崖纵队第五总队进攻石碌矿警队,接连攻破海尾、昌城、昌化、乌烈据点。1949年12月,昌江、感恩两县合并为昌感县。1950年4月30日,昌感县宣布解放。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道隆村革命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陈石德说。

  海南日报记者从昌江县委组织部了解到,今年以来,昌江立足城市特色,把学习“四史”、琼崖革命史和昌江党史结合起来,通过县委宣讲团、文艺轻骑兵、方言宣讲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同时,充分利用道隆村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讲好昌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党员干部砥砺前行。

  据了解,截至目前,昌江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497个,党员11969人,其中党委23个,党总支22个,基层党支部452个。

  产业振兴

  从“百年矿都”到“五地两县”发展布局

  6月19日,海南西环铁路石碌站,值班员罗勇一个人坐在值班室。

  “现在这里冷清了不少,以前人来人往,值班室忙个不停,每天要运走的大量铁矿石,还要承担客运相关工作。”罗勇今年已经60岁,从1981年到海南开始,他已经在这条铁路线上工作了40年,今年即将退休。

  看着长出斑驳苔藓的矿仓和办公楼,罗勇表示,希望以后石碌铁矿能开发成一个工业遗址公园,把历史留下来,让后人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历经百年发展的石碌铁矿,是昌江发展史上绕不过的一段重要发展记忆。现在,静静流淌的石碌河穿城而过,将昌江县城石碌镇一分为二:石碌河北侧是城区,石碌河南侧则分布着曾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71%、平均品位达51.2%的石碌铁矿。

七叉镇金炳村村民身穿民族服装载歌载舞。

  虽然昌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昌江人民对石碌铁矿进行恢复建设,1957年7月1日,石碌铁矿恢复投产。此外,昌江还组织进行石碌水库建设,先后建成38宗山塘水坝,开荒造田,建成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初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产业发展平稳起步。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昌江拥有重工业、水电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二轻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工厂企业共169家(不含农垦企业),形成了以采矿、冶金、建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然而随着石碌铁矿的不断开采,矿产资源保有储量逐年减少。至2011年,昌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仅有的露天采矿场于2016年正式闭坑。

  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难题,昌江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稳步推进,昌江提出“五地两县”发展布局,即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以核电为龙头的海南新能源创新产业基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基地、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海洋渔业综合基地和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县、海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转型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近日,昌江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经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决定将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纳入省级产业园区。以核电及其关联产业为主导的绿色高新技术产业,正式取代石碌铁矿,成为新时代昌江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在大力推进昌江核电二期、核电小堆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聚焦清洁能源,瞄准智慧储能、海洋高新技术等现代产业,把更多项目引进来。”昌江工管委主任吴增荣说,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园区成立以后,对昌江税收、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将发挥很大的带动作用。

  城市建设

  从荒山野岭到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6月19日,昌江和盛家园限价商品住房购房资格号抽签工作在该县工人文化宫举行。经现场公开抽签,最终112户居民喜获购房资格,将以每平方米3881元的价格,购买到位于石碌镇西苑二路和盛家园小区的毛坯房。

  “我抽到了购房资格号,感到很幸运,期待能早点搬进新房居住。”中签获得购房资格的徐生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昌江已发展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市。 (本版图片均由昌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这112户居民,只是昌江众多享受到政策性保障住房福利的居民中的一小部分。截至今年6月,昌江已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2452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5742套,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房)3231套,限价商品住房107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283套,工矿(含垦区)棚户区改造1122套。

  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从侧面反映出昌江这座城市发生的历史巨变。

  1961年,昌江将县城定在石碌镇时,城市发展还不成形,特别是县城中心,很多地方都还是荒山野岭。1970年以前,交通、电讯、金融、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还基本集中在石碌大桥以南。而后,随着石碌大桥以南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昌江县城建设重点才逐渐转移到桥北,并不断向北延伸发展,形成如今以昌江大道为中轴的城市发展良好格局。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自2017年10月启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以来,昌江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山海黎乡,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位推动,全力推动昌江环境面貌、基础设施、人文素质、社会风气同步提升。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昌江的城乡道路街区变得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更加井然有序,背街小巷乱搭乱建现象基本消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昌江吹响社会文明大行动的攻坚号,全县协同“会战”137个创文项目,县城环境旧疾、交通乱象等得到有效整治,在全省社会文明大行动测评中稳居前列,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5个国家级荣誉,并赢得“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今年年初,集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木棉公园建成开园,公园里的多处景致都被赋予文明内涵,充满了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成为文明城市建设惠民的又一大亮点。

  “现在的昌江非常宜居,城市十分干净,道路宽敞整洁,配套齐全,很多北方的候鸟老人都喜欢到昌江来居住。” 庞大海说,已经打开发展格局的昌江,未来一定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乡村振兴

  从贫穷落后乡村到美丽富饶新农村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近日,游客鲁广炬和朋友们一起到昌江王下乡“黎花里”游玩,对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连连点赞。

  近年来,昌江率先在全省推行教育移民、生态补偿等政策,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绝美风光和黎族文化优势,在王下乡打造“黎花里”文旅项目,让这个曾经最偏远、最贫穷的乡村实现旧貌换新颜,完成了从深度贫困乡村到富美乡村的华丽转变,一跃成为游客眼中的“海南香格里拉”。

  王下乡的变化,只是昌江众多黎族乡村发展的一个典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昌江十分注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开发建设,对交通、水电、住宅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十三五”时期后,昌江紧紧围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百镇千村”为抓手,先后建设了11个星级美丽乡村、7个椰级乡村旅游点;建成“外通内联、路路通畅”农村路网,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全部脱贫出列,2342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零就业贫困家庭……

  与此同时,昌江调减近14万亩低效农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壮大“特色种养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升级——乌烈美滋泉等5个生产示范基地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获评“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累计达22个,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摘得“中国毛豆之乡”“中国圣女果之乡”美誉;六家花卉企业初具规模,万亩花卉产业基地高水平推进。

  6月2日上午,昌江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昌江迈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

  昌江县委主要领导表示,昌江乡村生态环境“美”、乡村产业“特”、乡村文化积淀“厚”、乡村治理“实”,有着很好的环境、资源和蓬勃向上的发展面貌。下一步,他们将聚焦工作重点,抓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全力以赴完成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本版撰文/萧淦 黄兆雪)


编辑:王晓东